现在 众多新举措 助推春城“清肺” 在昆明,如果找一个和所有人相关的环境关键词,“滇池”肯定位列前席。所有人都知道,滇池是春城之肺,是昆明的加湿器。掠过湖面的西南风,经过清洁的水汽滋润,会让高原刺辣的阳光温润下来。 对滇池,如果要选一个最公认的不敬之辞,那肯定是:“大粪坑”——位于上游的昆明城,每天的生活污水通过数十条河流沟渠,排入滇池,环湖重要农业区饱含磷氮营养的农业废水,排入滇池。长久以来,在环湖乡村,你几乎不会见到滇池边有公厕和垃圾站,于是,昆明人总怀着隐隐的心痛在痛骂:那个大粪坑么! 必须说,滇池污染,或是全民污染的结果。全民污染不停止,滇池治污或许永远在做无用之功! 反过来,滇池清洁,全民受益。滇池治污必须要走到全民时代——从每一户人家的抽水马桶和洗手面盆,从每—幢楼院的下水道,从每一条携带污水的入滇河流,从每一粒可能落进滇池河道的农村面源垃圾开始。 唯其如此,方是善策。 这是两年来人们听到的: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从毛细血管到跨流域系统治污,治水不能只盯水质,要放在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生活质量高度…… 这是两年来人们看到的:河长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率先垂范亲任河长,各级重员亦负管河之职护河之责,一条条受伤的、早已污浊凝滞的入滇河流,被视作病者来呵护,被当成亲友来看护。于是,无数市民河长也诞生了,自发地巡查河岸,举报污源。 这两年,一项项治污举措依次有序展开:被称为修建地下长城的环湖截污工程、变垃圾堆为绿化小广场的入滇河道整治、向抽水马桶动手术的庭院雨污分流、放鱼植树的生物多样性治理、昆明人听起来新鲜的湿地公园,几乎是体现愚公精神的湖底淤泥清挖、涉及数十万人生计的退田还林还湖、养殖业外迁,以及规划中被称为增加清污“发动机”的外流域引水…… 然而,滇池治污,还需要一台更大的发动机。 将来 滇池治污 应进入全民时代 作为一个十多年来关注滇池治污的记者,我至今不敢说,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治污举措,一定就能在多长时间带来奇迹?哪怕滇池已上升到国家级治理工程之一。但我开始相信:这些一定是我们至今能做到的最好的了,因为,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当他们走过自家楼院因雨污分流工程挖开的泥泞,当他们看到大多数河道边坡真的清爽了许多,不再恶臭难掩,可以休闲漫步其间,当他们发现湿地公园竟可以这般风景如画,当他们知道因为环湖截污干渠的拦截,家里的废水不再直排滇池,昆明人20年来的心头重压会略略缓解:我们不再每天都污染着自己的母亲湖了。 我相信,滇池治污呼唤的全民时代正在到来。 我们一定正在做正确的事情,终于痛下决心,从每一户人家开始治污之路。最新的举措是:从9月份开始,昆明将用一年时间,对二环内接近道路总量70%的290条道路进行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昆明城随之将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交通拥堵。一年,50亿元投资,数百万人的出行不便,为了滇池。 我的同事管弦,几乎每个周末或随分管副市长王道兴,或与滇管局负责人去一趟滇池边,看截污工程,看河道治理,看面源污染整治。每次回来,他都忍不住用手比划:环湖截污干渠只剩多少多少公里就合围了,神情中透出难禁的欣喜。管弦并不是昆明人,但他说他知道,滇池对昆明太重要了,重要到和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有关,包括他自己。 做这个专题采访时,我们曾和昆明滇管局局长李昆敏有过多次交流。谈及滇池治污的全民概念,这位化学系毕业的实干官员一定要记者写写他的一个小小请求:大家洗手开关水龙头,请从开、关一个动作,变成开、关、开、关两次动作——不要在洗手时让水一直在流。任职滇管局几年,让李昆敏成了一个热心的节水宣传者:“昆明是个缺水城市,滇池也是一个缺水的湖泊。” 洗手,一个动作,变两个动作,人人都能做到。这或许也是滇池治污全民时代最具生活细节的注脚。 滇池治污的全民时代,关乎信心。全民有信心,才有全民的参与和责任,滇池治污才会装上一台更大的发动机,我们的母亲湖才有早日病愈的希望。 记者 张明(春城晚报) |
统一新闻微信 china_zhs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