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联系:QQ:1979263030
华夏传媒网
今天:

浙大教授王立铭:如何科学地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时间:2021-12-04 14:32 来源:搜狐网  ■  佚名 点击:

看点 很多家长在孩子开启“问题宝宝”模式时,难免会招架不住。孩子有好奇心是好事,不过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并给到他有帮助的答案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王立铭教授,结合自身的养育经验,分享了堪称教科书式的应对之策——科学式问答。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行书院(ID: tongxingplan)

文丨王立铭 编丨Amanda

孩子为什么会问“为什么”

凡是带过娃的爹妈都知道,娃到了两三岁以后,追问“为什么”就成了带娃的日常。

对什么都好奇、都感兴趣的宝宝当然是爹妈的心头好,但是说真心话,能完美处理“为什么”的爸爸妈妈可能不会太多。

这倒也不能全怪家长。很多时候,孩子们的“为什么”简直无穷无尽,而且能从所有我们完全意想不到的角度冒出来!

在我这个科学家奶爸看来,“为什么”这个问题非常非常的特别。

“为什么”,看起来和很多同样来自孩子们的其他问题长得差不多——比如:

“这是什么?”

“我们在哪儿?”

“现在几点了?”

“出什么事情啦?”......

以至于新闻学、教育学乃至警察破案的过程中都会经常把它们相提并论。

比如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新闻学理论里有个著名的 Five W’s:

What

Who

Where

When

Why

有时候还会加上一个H(How)。但是仔细想想看, “为什么”这个问题和其他几个W有着非常深刻的区别。

一个最显著的差别可能是,其他四个W都可以通过观察得到直接的回答。小朋友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刚才我在公园里和三个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了”,或者“昨天下午茜茜老师批评了乐乐”。

在这些描述里, Who:小朋友、老师、乐乐; What:玩捉迷藏、批评; Where:公园里; When:刚才、昨天下午,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但是这个 “为什么”就不是观察本身能解决的。

说的严肃一点,在问出这个问题的一瞬间,我们就知道, 我们的宝宝们已经在关注世界万事万物背后的联系和逻辑了。

比如上面两句简单的陈述吧,如果非要追问一个“为什么”,那么答案可以是:

基于个人动机的,比如“我就是喜欢到公园里玩”;

基于事件顺序的,比如“我在公园里碰到了他们,于是我们决定一起做游戏”。

基于因果关系的,比如“因为乐乐跳舞的时候偷懒了”。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相比其他的“W”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最让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觉得印象深刻(不管是高兴还是头疼)。

因为这个问题,用个时髦的说法, 是一个开放结局、多线程、需要反复动用逻辑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复杂问题。

其实说来很有意思,我们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可以看成是反复追问“为什么”的历史。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在生物学范畴里,人类的遗传物质与我们的近亲黑猩猩、大猩猩们相差无几。

经过反复训练,这些人类的亲戚们甚至还能掌握人类引以为豪的语言(当然是通过手势实现的)和文字、使用货币、表达抽象概念、还有制作工具。

能够认识到“我”的存在(所谓自我意识)的动物除了人还有长长一串:黑猩猩、大猩猩、海豚、鲸鱼、大象……

如果说具体的智力功能,AI在各种棋类项目上已经完胜人类高手,即便是在诸如德州扑克和星际争霸这样的复杂决策行为中的表现也开始出现爆炸式发展。

如果在今天,我们坚持要选一个客观指标,给人类一个万物之灵的心理慰藉的话,我会选提问“为什么“的能力。

这个问题,代表的是人类对现状的不满足,代表的是我们对万事万物背后隐含逻辑的永久追逐。

为什么这个问题,

都是怎么回答的?

当孩子问“为什么”,该如何回答呢?

让我们的视线先离开一个个具体的孩子,看看整个人类如何回答“为什么”吧!

在整部人类文明史上,我们的祖先们尝试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为了方便我们的讨论,我把这些方式粗略地归纳成四种:不可知的、宗教的、道德的和科学的。

1. 不可知式的

先来说说不可知式的回答吧。

对于一个“为什么”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对不起,这个问题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比如问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实际上也超过全部人类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因此,我不知道。

很明显,这个回答的内涵其实是,在这个浩瀚的星海中,我们人类是一群非常渺小的微生物,以目前的认知水平,还无法认清这个复杂神秘的世界。接受现实吧,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2. 宗教式的

宗教式的回答呢?对于一个“为什么”问题的答案也许是:“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比如问为什么人会死,或者为什么国王可以住在王宫里)。

这个回答的内涵是,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为我们安排好的,我们人类服从就是了。

3. 道德式的

道德式的回答也许是,“这个问题不在我们的世界/话语体系里,你就压根不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如果你问为什么会有月食,或者为什么春天野草会发芽)。

这个回答的内涵是,一个事情如果超越了我们能够理解的范围,你压根就不该对它产生任何想法。好奇心是有罪的。

看到这你可能开始觉得无聊了,怎么说着说着跑到哲学讨论去了?

真心不是。现在我们回头想想,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 我们有多少次在试图用不可知式的、宗教式的、道德式的回答来应付他们?

Q:“为什么天冷水会结冰啊?”

A:“很正常啊,冷了各种东西都会结冰,它从来就是这样的。”——这是不是一个不可知式的回答?

(这里面即便有规律,按你的智力也不可能理解,放弃吧。)

Q:“为什么不刷牙嘴巴里会长细菌啊?”

A:“不刷牙嘴巴里有糖,细菌吃了糖就会长的很快的。

Q:“为什么细菌吃了糖就会长得很快啊?”

A:“这世界上有很多厉害的科学家,他们研究发现的。”——这是不是一个宗教式的回答?

(这事儿有些神秘力量(科学家)早就安排好了,听他们的没错。)

Q:“为什么爸爸和妈妈在一起就会生宝宝啊?”

A:“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啥?!”——这是不是一个道德式的回答?

(这个问题先不说答案是什么,你压根就不应该表示出兴趣。)

那么,你来说说看,一个不可知式的、宗教式的、道德式的答案,到底哪里不好?

其实较真起来,这样的回答没什么不好的。实际上我们人类的千万代祖先,也是靠着这样回答带给他们的精神满足和感情支持,才能在危机四伏、充满神秘的世界上艰苦求存、生息繁衍的。

一个远古人类要是随时都在纠结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有什么隐藏的规律和逻辑,大概很快就饿死或者被野兽吃掉了——而且他/她还不太可能在死之前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但是到今天,这些方式的回答则变成非常有害的了。因为 这三种回答,其实都是在给人类的认知边界,给原本一个开放结局的、多线程的问题设置人为的障碍。

一个障碍是圈定了我们心智的活动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外,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永恒黑暗,又或者是你压根不该关心的问题,请赶紧回头。

另一个障碍是给出了问题的终极答案:这一切都是神或者某种神秘力量的旨意,作为凡人请不要随意怀疑和置喙。

4. 科学式的

能克服这两个认知障碍的,是科学式的回答。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科学式的回答的话,我觉得也许是这样的:

Q:“为什么?”

A:“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必将知道,我们必须知道。”

当然了,估计没有爸爸妈妈会真的教条到用这句其实约等于什么都没说的废话,来搪塞孩子们的“为什么”。

但是从我这个模板回答里,大家也许可以发现,科学式的回答会有两个鲜明的特性,迥异于不可知式的、宗教式的、道德式的回答。

首先,在科学式的追问和回答中,没有人为设置的活动范围。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被问的,也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应该被问的。

水为什么结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吃糖为什么会蛀牙?只要它涉及到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事物,就都是一个好问题。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值得得到一个有意义的回答。

第二, 在科学式的问答中,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无所不能的神(以及他们人间的代言人) 准备好了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

面对“为什么”的追问,我们第一反应是“不知道”。而如果有一个人敢说“知道”,他/她收获的一般而言也不是鲜花掌声,而是怀疑(“他凭什么说他知道?”)。

只有当一个声明得到反复的逻辑梳理和实验检验,我们才会开始觉得,哦,看来这个问题确实可以“知道”。

那为什么科学式的回答会有着三种传统方式没有的力量呢?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调侃Ph. D的漫画,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假设我们已知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圆:随着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他/她会逐渐掌握围绕圆心的一小部分知识(大学里会有一定程度的初步的专业化)。

一般而言,这些知识积累足够让他/她安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安居乐业了。

然后呢,一小部分有兴趣继续探索人类知识边界的人选择了读博士,他/她因此选择了一个异常狭窄的知识领域,在此领域继续学习,最终在某个时刻到达了边界。也就是说,在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人比他/她更了解这个非常专业的话题。

然后革命性的时刻到来了。在往往长达数年的思考和工作、失败和反复之后,他/她朝着边界外走了一小步。他/她可以自豪地宣称:自有人类以来,这是人类心智发展的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把足迹踏上曾经被黑暗笼罩的蛮荒之地。

好吧。到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人在暗中嘀咕,这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用?谁关心啊?没错,如果看全景,我们都知道这一步也许微不足道,很可能无人问津。

但是作者用一个催人泪下的神转折结束了这个故事。走出这也许微不足道,很可能无人问津的一小步,是唯一一种能够在未来拯救他的小儿子的方法!

原来,作者的儿子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疾病。在他创作这组漫画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必将知道,我们必须知道。

带着这句回答,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我们离开了神话和宗教编织的舒适摇篮,放弃了不可知论和道德感能带给我们的精神满足,我们开始过得胆战心惊,我们一次又一次承认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但是,这仍然是唯一一种能够让我们获得全新的知识,并且用它去改变自己和世界的办法。

一个科学家奶爸

关于“为什么”的回答

好了,让我们把视线重新聚焦到孩子身上。面对孩子们喋喋不休的“为什么”,科学家奶爸式的回答是什么样的呢?这里分享的是我的个人经验。

1. 承认无知

很多爸爸妈妈在回答宝宝问题的时候,会尽可能给出一个确定性的答案。如果自己不知道,还会在互联网上、书本里找,希望能解答宝宝心中的困惑。

但是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只要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或早或晚,一个好奇宝宝就会触及人类知识的边界。而且请相信我,这个边界会到来的非常快。

人类目前的知识体系还是相当粗陋狭窄的。就算是像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烧为什么会觉得冷?人类为什么会有头发?这些看起来每个宝宝都会问的问题,真追求起来,我们还真没有什么非常可靠的答案!

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整个人类的无知,正好是探索和发现的原动力。

哪怕是真的要从书本或者互联网上寻找答案,何妨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呢?这样对他们来说,答案并非从天而降,也不是来自某个无所不能的先知,而是 跟从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从“不知道”走向“知道”。

2. 提出想法

还有,别轻易给出答案,哪怕这个答案在你看来非常浅易。

你一定不希望,在孩子心目中或多或少扮演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终极权威或者上帝的角色吧?

我们说过, 科学式的问答本质上是一个承认不知道→宣称知道→怀疑和检验知道→进一步知道的过程。

和自己的孩子做做这样的游戏是件挺有智力挑战的事情。

有时候不妨反问一句,“你觉得为什么呢?”相信我,你会听到许多匪夷所思的回答。比如:

Q:“为什么天是蓝的啊?”

A:“因为地球外面套着一个蓝色气球。”

Q:“为什么水会结冰啊?”

A:“人冷了会冻僵的。水也冻僵了。”

在感受童言无忌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想想这些脑洞大开的回答背后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

3. 怀疑和检验想法

最后一条呢,在合适的场合,也许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怀疑和检验的工作。

当然,这不是建议大家都去装备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 这项工作完全可以是纯思维的。

比如说,对于“眼睛为什么能看到东西?”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猜测一个“也许是因为眼睛能发光照亮东西”的答案,那么一个简单的推理就可以推翻它:既然如此,那么在一间窗帘紧闭没有灯光的房间里我也应该能看到东西啊?

这项工作当然也可以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动手。

比如,如果我们真的想看看“吃糖为什么会长细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个简单的小实验。恰好最近我和女儿就动手做了这么个小实验。

我们一起准备了简易的细菌培养基(其实就是糖水加上琼脂粉),然后女儿自己用小舌头舔了舔培养基,几天之后,果然在有糖水的培养基上长出来了小小的细菌菌斑,而没有糖水的培养基则什么都没有!

这立刻说明细菌生长是需要糖的。

当然,不可能每个天真的问着“为什么”的孩子都会亲自去做探索的事业。没有必要,也不值得鼓励。

但是别忘了,数百年来我们的科学探索就是沿着这样的逻辑走过来的。它可能永远也不会战胜宗教和道德式的回答和自我安慰,它当然也从未尝试过取代艺术、取代感情、取代人类的传统生活方式。

但是毫无疑问, 是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让我们登上月球、飞向宇宙,让我们发明出战胜疾病的方法。

所以,好好珍惜孩子们每一个天真的“为什么”吧, 在提问的那一刻,他们代表的是我们整个人类最独特、最珍贵的精神。


 

   免责声明:华夏传媒网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夏传媒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 华夏传媒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华夏传媒网客服热线:QQ1979263030
责任编辑:华夏传媒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评论仅代表网友看法!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新闻投稿联系    QQ:48304305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本网招商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